電液動弧形閥5月12日訊,在剛剛過去的四月份,基金業可謂冰火兩重天。一方面,眾多基金公司紛紛投身指數基金的激烈競爭,致使27只指數基金(含指增)不得不延長募集周期,凸顯發行難度之大;另一方面,FOF 基金市場爆款頻出,招商、南方等公司各成立了一只首募規模30 億元左右的FOF 基金,風光無限。
引人注目的是,博時基金的處境略顯尷尬:旗下有兩只指數基金和一只指增基金延長募集,分別是博時中證A50ETF、博時自由現金流ETF、博時科創綜指增強,淪為指基內卷的陪跑者。不僅如此,博時基金還錯失了發行FOF 的良機,未能充分利用背靠招商局集團所擁有的得天獨厚渠道資源優勢,這一現狀令人深思。
深入剖析,博時基金的困境主要源于以下三個方面:
電動圓風門認為,首先,FOF 基金的管理能力相對薄弱。2019 年初,博時基金發行了首只 FOF 基金 —— 博時頤澤穩健,然而六年時間卻已有三位基金經理離任,人員變動頻繁。公司FOF 基金合計管理規模不足 7 億元,在全行業排名 30 名之外,難以在 FOF 領域形成有效的競爭力,也反映出其在投研體系、團隊建設以及產品設計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。
第二,公司管理資產結構失衡。博時基金的非貨幣基金規模高達6000 多億元,其中債券基金規模占據 4000 多億元,占比達 2/3。當前,10 年期國債收益率在 1.63% 附近,相較于權益基金,債券基金未來的內含收益率明顯偏低。
而且,近幾年博時基金人才流失嚴重,每年都有不少基金經理離職,特別是近兩年,邵凱、陳凱揚、王申等多位債券基金經理相繼加盟中歐基金,這無疑給博時基金的投研實力和業務發展帶來了沖擊,也反映出公司在人才激勵、團隊穩定性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。
再者,博時基金在指數基金領域的發展策略有待優化。今年公司重點發力指數基金,但主要采取跟隨策略,缺乏自身特色。例如,發行成立的科創板綜指ETF、科創板綜指增強基金等,競爭力明顯不及同行。
在指數基金賽道日益擁擠的當下,若不能打造出具有獨特優勢和差異化競爭力的產品,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。
目前,國內公募基金業已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,博時基金面臨著不進則退的挑戰。要實現破局,當務之急是更加尊重人才,努力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,提升投研團隊的穩定性。只有擁有一支穩定、專業、高效的投研團隊,才能為基金產品的業績表現和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。
同時,博時基金需要放下身段,虛心向優秀的同行學習。